欢迎登录沈阳市委老干部局网站!
夕阳风采
发挥作用

夕阳风采

北京市委老干部局以党建引领汇聚起基层治理的“银发”力量
2020-09-30 01:36:32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统筹使用辖区内4个养老驿站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日间照料、老年饭桌、专业护理、健康监测等服务,还与相关部门协调将腾退地下室改造成“社区之家”,为居民学习提供空间。

这种资源高效利用得益于市委老干部局去年推行的党建引领老干部工作向基层延伸试点工作。

去年10月,在北京市深化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工作的大背景下,市委老干部局研究推出试点工作。27个街道经过近一年的先行先试,不仅不断补齐社区服务短板,还激发了老同志服务社区的热情,汇聚起基层治理的“银发”力量。

因人施策补齐社区服务短板

市委老干部工作向基层延伸,就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靠民政、卫健、街区等多方力量,弥补社区在服务资源、活动场地、活动形式等方面的不足,为老同志们提供便利、高质量的生活养老和文化服务。

“社区出场地,老干部局出师资。我们一起就把这个老年大学社区分课堂办起来了。”姚庆波家住顺义区石园街道石园西区社区,退休后他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却发现社区文化生活比较少,希望在社区成立老干部大学。

姚庆波把自己的想法先后告诉居委会和顺义区委老干部局,并对社区的教学场地、服务对象等基本情况进行摸底。在他的努力下,社区老年大学建了起来,开设了诗词、太极、手机、楹联创作等主题兴趣班组,160多位老人在这里享受学习的乐趣。

疫情期间,党建引领多部门合作的优势更加突出。

大兴老干部(老年)大学与辖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区融媒体中心三方联合,共同创办线上课堂,每周录制播出书法绘画课程,停课不停学,惠及全区近6000名老年学员以及全区爱好书画的老年人。

市委老干部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老同志们就近享受生活服务,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增加了对社区的信任,提高了主人翁意识,也激发了为街区建设贡献力量的满腔热情。

搭建平台激活老同志共治活力

“我虽然从单位退休了,但回到社区,依然是一名老党员。”家住劲松街道的老党员黄大秀是原北京市房管局房修一公司的退休干部,今年以来,他主动报名参加社区的垃圾分类、站岗巡逻、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活动。

像黄大秀一样,社区成为老干部发挥余热的重要领域。为有效发挥他们的优势,试点街道摸索出了多种途径建平台,让有能力、有意愿参与社区建设的老同志在社区大舞台上尽情挥洒余热。

不同社区则因地制宜开展活动。西城区启动志愿服务月活动,组织居住在西城区的老党员积极主动参与所在社区老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活动,并实现活动常态化。人定湖社区银发互助组,针对社区高龄、空巢、失能、半失能老同志,采取“群帮、群聊、群学、群管”的“多帮多”“老帮老”互助模式,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常帮扶、精神慰藉;东河沿社区则成立老干部文化智囊团,举办“民俗文化中华情”系列活动,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机制加强属地与老干部原单位对接

试点工作还进一步理顺机制,促进离退休干部的原单位与所在社区属地对接,确保老同志们顺利回归社区、服务社区。

市检察院与退休干部集中居住的紫竹院街道三虎桥社区党委对接,主动提供本单位场地、业务、服务等资源支持街道、社区工作,商定利用法定节假日、重要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共同开展文体活动,组织了春节联欢会、紫竹院公园健步走等活动,有效加强了与社区工作的深度。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49名离退休干部党员整建制将党组织关系转入社区,成立“复北社区第五党支部”,建立老党员先锋队,在街区规划建设及基层治理等方面帮智出力,发挥专业优势。

首农集团的老党员们在居住地组建了“老党员初心团”,通过设立初心岗亮明老党员身份,承包单元楼门,在抗击疫情、垃圾分类、协商调解等工作中发挥作用,开展“爱心结对共建帮扶”活动,47名成员成功帮扶31名困难党员和群众。

西城区则引导各系统离退休干部到试点街道居住地社区线下报到,目前德胜街道、月坛街道的央属、市属、区属的4175名离退休干部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1963名国有企业离退休干部党员将党组织关系转入居住地社区,为区域建设储蓄力量。

据了解,市委老干部局将深入总结党建引领老干部工作向基层延伸试点经验,形成可借鉴、可利用的经验,可复制的模式做法,推动老干部工作横向联动,纵向延伸,实现老有所呼、我有所应。